8月27日,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我院汽车制造系骨干教师晁国杰博士成功斩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资助,获资助经费30万元。这一成果实现了我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零”的突破,标志着我院在前沿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年来,学院始终将科研体系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依托省新能源汽车节能与电池安全工程中心,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育相关科研团队。学院秉持提前布局、系统培育、多轮论证的理念,积极鼓励并悉心指导相关领域的博士骨干教师踊跃申报各类科研项目。
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功立项,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我院在前沿学科研究领域持续深耕、不断进步的有力见证,更充分彰显了我院青年教师蓬勃的科技创新活力。这一突破为我院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必将激励全院师生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创造更多佳绩。
项目名称
基于富集效应的铜/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高效催化低浓度硝酸盐转化制氨
项目负责人介绍:晁国杰,东华大学博士,江南大学博士后,汽车与交通学院青年教师。从事纳米材料合成与能源器件相关领域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江苏省科技副总、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等。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Carbon、J. Colloid Interface Sci.、 J. Energy Storage等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
项目介绍:本项目拟借助界面反应微环境调控策略优化和改善铜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微环境,实现其在低浓度硝酸盐溶液中氨选择性和氨产率的提升,设计开发具备高效电还原硝酸盐产氨性能的反应物富集型铜/MOFs复合催化材料。进一步,阐明MOFs载体的结构对铜基复合催化剂产氨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界面反应微环境调控策略对铜基复合催化剂产氨性能的作用机理,建立铜基复合催化剂的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在低浓度硝酸盐溶液中具有高产氨性能的新型电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撰稿:晁国杰;审核:邹晔